Derict to middle content area
:::

濁水溪鐵路橋

圖片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: 創用CC姓名標示 3.0 台灣及其後版本(CC BY 3.0 TW +)

經緯度

23.784221, 120.639623

是否開放

Yes

免費進場

Yes

空間簡介

濁水溪鐵道橋全長1150公尺,是當時日治時期西部縱貫鐵路線中最長的橋梁,由日本三菱重工渡部技師監造,完成於明治40年(1907),為縱貫鐵路線最後完成的部份。 濁水溪鐵道橋連接彰化縣二水鄉與雲林縣林內鄉,橫跨阻隔了臺灣南北交通的濁水溪。據傳,當時濁水溪路段原本為員林經北斗、西螺到斗六,但因北斗當地仕紳激烈反對,認為鐵路的興建會破壞風水,所以日本政府將路線更改為經二水、林內。實際上,鐵道橋的路線是考量了濁水溪而定,經二水、林內的路線經過之地恰好是濁水溪流入平原的隘口,而若經北斗、西螺到斗六,就需要橫跨較寬的河面,因此濁水溪橋段採用前者路線。同時,也因縱貫鐵路、公路皆未通過北斗、西螺,後來人們一再向政府請願,這才有後來的西螺大橋。 濁水溪鐵道橋曾經歷戰爭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由於其貫通南北的交通地位,美、日兩軍曾在此多次交戰。鐵道橋亦曾多次修建,1961年時配合臺鐵複線工程,將原有單線橋體改為複線雙鋼製桶橋,一線使用原有橋墩,另一線則採用新橋墩。1986年時又改成複線單橋體,以往的拱型鐵道橋至此僅剩南端橋墩存留,上立有石頭刻著「濁水溪橋」。

Timelines

日治時期 (1895~1945)

戰後時期 (1945~)

資料來源

參考資料

洪長源,《哭泣的濁水溪》,高雄:派色文化,1998。 張素玢,《濁水溪三百年》,新北:衛城,2014。 謝明勳等著,《哈瑪星台灣鐵道館》,臺中:晨星,2016。林康揚,「濁水溪鐵路拱橋見證台灣鐵路百年滄桑」,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知識典藏室,2007年11月30日,網址:https://www.boch.gov.tw/information_190_49279.html。

關鍵字

位置地圖

If there are any errors, you are welcome to used 'report a error' below to suggest a correct it.
:::

Guest:540840